法 国
参考评级:3(3/9)级 实际GDP增长率:-2.5%
通货膨胀率:0.1% 人均GDP:30474欧元
产业结构
2009年法国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产值在GDP中分别占1.8%、18.8%和79.4%。法国已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食品加工业是法国获取外贸顺差的支柱产业之一。法国是工业化大国,工业门类齐全,主要工业部门有汽车制造、造船、机械、纺织、化学、电器、日常消费品等。钢铁、纺织业居世界第六位。在全球奢侈品销售市场上,法国占有11%的份额。服务业在法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连锁式经营相当发达,已扩展至零售、运输、房地产、旅馆、娱乐业等多种行业。
国际收支
法国与世界100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是世界第5大出口国和第6大进口国,占全球商品出口市场份额的4%,占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成员国出口市场份额的6.6%。2009年,法国商品出口额为3401亿欧元,较2008年下降17.4%;进口为3846.6亿欧元,较2008年下降18.4%,贸易逆差则从2008年的593.6亿欧元降至444.8亿欧元,降幅达25.1%。2010年1~5月,法国贸易逆差为212.4亿欧元,高于上年同期的190.1亿欧元。法国主要出口商品为机电产品、化工产品、运输设备、贱金属及制品,食品、饮料等;主要进口商品为机电产品、矿产品、运输设备、化工产品、贱金属及制品、纺织品及原料。
双边贸易
受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下滑影响,2009年中法双边贸易总额为344.8亿美元,同比下降11.5%。其中,中国商品出口214.6亿美元,同比下降7.9%;中国商品进口130.2亿美元,同比下降16.7%;2010年1~3月,中法进出口额为98.2亿美元,同比增长39.4%。中国贸易顺差为27.4亿美元。
中国对法国出口产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杂项制品。
中国从法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及化工产品,2009年进口额占中国从法国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3.8%、21.4%和13.3%。
总体风险评估
2010年上半年,在世界经济回暖和外部需求增加的大背景下,法国经济摆脱了衰退的阴影,呈持续复苏之势,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相对明显的积极作用。
但是,法国经济复苏速度仍显缓慢,并存在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未来一段时间内,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将对法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并且,失业率居高不下以及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水平迅速升高,是法国政府面临的两大难题。然而,法国拥有健全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与基础设施,吸引外资的能力在欧盟国家中始终名列前茅。
根据对当前总体形势的分析和评估,法国的参考评级为3(3/9)级,国家风险水平较低,未来风险水平趋于稳定。
赞比亚
参考评级:7(7/9)级 实际GDP增长率:6.3%
通货膨胀率:13.4% 人均GDP:1040美元
产业结构
农业是赞比亚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之一。2009年农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例上升到19.8%,约合26.5亿美元。铜矿开采和冶炼是赞比亚最主要的工业部门。2009年工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大幅提高到32.4%,产值约43.6亿美元。赞比亚制造业整体比较落后。主要是轻工业和简单加工业,食品、烟草、纺织、皮革等。赞比亚服务业发展较快,2008年服务业占GDP比重增加到57.4%。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游客人数明显减少,旅游业产值同比下滑15%。尽管建筑业、批发零售等服务业保持一定增长,但服务业总产值在GDP中的占比大幅下降至47.9%。
国际收支
近年来,赞比亚商品进出口贸易稳健增长,商品贸易保持顺差。2009年,受铜价大幅波动、外部市场整体低迷影响,赞比亚商品出口额降至43.8亿美元,同比下降11.7%;商品进口额降至37.4亿美元,同比下降18.0%;商品贸易顺差6.4亿美元,同比增长60%。铜、钴等矿产品贡献了赞比亚商品出口总额的60%以上。非传统商品,包括棉花、糖、烟草、咖啡等出口亦有明显改善。
赞比亚主要进口商品包括机械设备、石油、化工产品及其他消费品。主要出口市场为瑞士、中国、南非、刚果(金)和埃及等,主要进口国为南非、阿联酋、津巴布韦和英国等。
双边贸易
近年来,中国与赞比亚双边贸易快速增长。2009年赞比亚投资减少,内需不旺,进口需求和支付能力下降,使中国对赞比亚出口同比下降41.3%,金额仅为1.52亿美元;中国从赞比亚进口12.41亿美元,大增128.9%。2010年1~5月,中国对赞比亚出口0.95亿美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54.3%;从赞比亚进口猛增2倍,达9.8亿美元。
赞比亚出口结构单一,其出口到中国的主要商品为铜产品。其次包括烟草、棉花、皮革等。中国对赞比亚出口商品主要是机电产品,也包括通信产品和设备、工程机械、矿山设备、钢材、运输设备等。
总体风险评估
近年来,赞比亚宏观经济政策稳定,外债负担大大减轻。2009年,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赞比亚经济仍然保持了正常速度的增长,通货膨胀率有所控制。但赞比亚官僚主义盛行,政策执行中随意性强,腐败严重;司法程序冗长;税率多变,投资环境欠稳定;劳动力素质低下,工会力量强大,劳资谈判耗时耗力,影响企业正常经济秩序;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尽人意,已成为困扰工矿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根据对当前总体形势的分析和评估,赞比亚的参考评级为7(7/9)级,国家风险水平显著,未来风险水平总体趋于稳定。
白俄罗斯
参考评级:7(7/9)级 实际GDP增长率:0.2%
通货膨胀率:12.9% 人均GDP:5173美元
产业结构
2009年,白俄罗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9.2%、41.8%和49%。白俄罗斯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白俄罗斯曾是苏联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主要工业部门有机器制造业、化学和石化工业、电子工业、无线电技术等。白俄罗斯服务业以银行服务、对外贸易和油气跨境输送业为主,旅游业和零售业有待发展,服务业总体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国际收支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白俄罗斯商品出口额降至213.4亿美元,同比下降35%;商品进口额降至283.1亿美元,同比下降27.5%。2010年1~3月,白俄罗斯贸易总额为117.8亿美元,同比增长17.1%,其中,商品出口52.7亿美元,同比增长29.2%;商品进口65.1亿美元,同比增长8.9%。白俄罗斯的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石油产品、钾肥、拖拉机和牵引车、原油、货车、黑色金属及制品、奶制品、轮胎、溶剂和稀释剂、家具等;进口商品主要包括原油、天然气、石油产品、小轿车、黑金属废料、药品等。白俄罗斯的贸易伙伴主要为俄罗斯、荷兰、德国、乌克兰、波兰、英国、中国、意大利、美国等。
双边贸易
中国与白俄罗斯经济贸易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互补性,经济领域的互利合作前景广阔。2009年,中国与白俄罗斯的贸易额为8.1亿美元,同比下降5.7%,其中中国出口2.8亿美元,同比下降22.4%,进口5.3亿美元,同比增长6.4%。2010年1~3月,中国与白俄罗斯的贸易额为1.9亿美元,同比下降54.5%,其中中国出口0.8亿美元,同比增长33.0%,进口1.2亿美元,同比下降68.%。
中国出口到白俄罗斯的主要商品包括试听设备、电信器材、灯具、电子产品等;中国从白俄罗斯进口的主要商品包括钾肥、含氮杂环化合物、碳素钢半制品、热轧碳素钢条、电子集成电路等。
总体风险评估
白俄罗斯经济转轨进展缓慢,经济体制基本沿袭了苏联模式,保留了大部分集体农场和国营农场,经济开放程度较低,产业结构有待改善。此外,企业生产设备老化严重,大量国有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需要国家补贴。白俄罗斯经济增长也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度冲击,主要出口市场和周边市场经济恢复艰难,未来白俄罗斯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前景不容乐观。
根据对当前总体形势的分析和评估,白俄罗斯的参考评级为7(7/9)级,国家风险水平显著,未来风险水平有待观望。
捷 克
参考评级:4(4/9)级 实际GDP增长率:-4.1%
通货膨胀率:1.0% 人均GDP:18633美元
产业结构
捷克农业在中东欧国家中最为发达,农业发展水平接近西欧国家水平。2009年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捷克一向以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而著称。主要工业部门有汽车制造、制药、生物技术和玻璃制造等。工业部门从业人数约占总劳动力的1/3。2009年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2%。捷克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主要部门有金融服务、保险、咨询、零售商业以及旅游业等行业。2009年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0.5%。
国际收支
2009年,受全球经济衰退特别是主要出口市场欧元区经济低迷的影响,捷克外贸总额为2157.4亿美元,同比下降24.3%,其中,出口1126.3亿美元,进口1031.1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22.7%和26%,贸易顺差95.2亿美元。捷克主要出口商品为机械和交通设备、中间制成品、原料和燃料、化工产品等。进口商品为机械设备、中间制成品等。捷克主要出口目的地国家为德国、斯洛伐克、波兰、法国、英国等;主要进口来源国为德国、中国、波兰、俄罗斯、意大利、法国、奥地利、荷兰和日本。
双边贸易
捷克自1998年以来一直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的第三大贸易伙伴。2009年,中捷两国贸易额为61.56亿美元,同比下降5.3%,其中,中国出口50.24亿美元,同比下降8.6%,进口11.32亿美元,同比增长12.9%。中国对捷克贸易长期存在贸易顺差,2008年贸易顺差达到了45亿美元,2009年下降到38.9亿美元。中国对捷克出口的主要商品有计算机与通信技术、服装、鞋类、食品和轻工产品等;中国从捷克进口的主要商品有电容器及其零件、汽车和汽车底盘、纺织机械及零件等。
总体风险评估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2009年捷克经济也陷入了1993年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4.2%。捷克经济增长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其最大出口市场即欧元区市场,希腊债务危机对欧元区经济的影响尚存在不确定性,欧元区经济缓慢恢复将影响对捷克产品的需求以及投资资本的流入。欧元区的主权债务危机影响到捷克对欧元的信任,从而降低了加入欧元区的动力。捷克法律体系较为健全,法律体系已与欧盟接轨,但执法较为薄弱。但捷克是中东欧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加入欧盟后捷克成为欧盟市场的组成部分,中捷贸易与相互投资面临着新的机遇。
根据对当前总体形势的分析和评估,捷克的参考评级为4(4/9)级,国家风险水平中等偏低。
德 国
参考评级:2(2/9)级 实际GDP增长率:-4.9%
通货膨胀率:0.3% 人均GDP:29100欧元
产业结构
德国不仅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其农业机械化程度也很高。农林渔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0.8%。2009年,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26.55%。工业结构及特点为:侧重重工业;外向型;主要由中小企业组成;垄断程度高。服务业是重要产业,2009年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72.3%,服务业包括商业、交通运输、电信、银行、保险、房屋出租、旅游、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部门。2009年,商业、交通运输业产值为3782亿欧元;2009年旅游住宿约3.7亿人次,旅馆业营业额比2008年减少6.1%。
国际收支
德国是世界贸易大国,同世界上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贸易往来,全国近1/3的就业人员从事出口行业,商品贸易长期顺差。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德国外贸贸易出口额为8216.5亿美元,同比下降18.8%;商品进口6866亿欧元,同比下降17.4%;贸易顺差为1350.5亿欧元,同比下降25.1%。2010年1~4月,德国商品出口2947亿欧元,同比增长13.2%;商品进口2437亿欧元,同比增长9.2%。德国出口商品有汽车、机械产品、化学品、金属加工产品、通讯设备技术等;主要进口商品有化学品、汽车、石油天然气、机械、通讯技术和钢铁产品等。主要贸易对象是法国、荷兰、美国、英国和意大利。
双边贸易
中德双边经贸合作在各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2009年中德双边贸易额为1056.8亿美元,同比下降8.1%。其中,中国对德国出口499.2亿美元,同比下降15.7%;从德国进口557.6亿美元,与2008年持平。2010年1~3月,两国双边贸易额为301.8亿美元,同比增长40%。其中,中国对德国出口141.9亿美元,同比增长32.6%;从德国进口159.9亿美元,同比增长47.3%。中国从德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有机电设备、铁路、汽车及船舶等运输设备、化学品、光学、医疗仪器等。中国对德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有电器、机械设备、纺织原料及制成品、化学品和玩具等。
总体风险评估
2009年,德国经济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衰退,经济增长率大幅下降。德国经济也存在下行的风险。其一,库存调整并不是支撑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其二,出口能否持续发挥对国民经济复苏的拉动作用尚存疑问。其三,德国能否在消减财政赤字的同时保持2011年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尚需观察。其四,信贷环境尚未出现根本性好转,企业投资仍需谨慎。但德国地理环境优越,经济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健全,劳动者素质较高,法制环境较好,市场开放程度较高,服务业发达,对投资者具有较强吸引力。
根据对当前总体形势的分析和评估,德国的参考评级为2(2/9)级,国家风险水平低,未来风险水平趋于稳定。
希 腊
参考评级:5(5/9)级 实际GDP增长率:-2.0%
通货膨胀率:1.2% 人均GDP:21608欧元
产业结构
希腊是欧盟国家中农业占比较高的国家之一,希腊主要农产品都能自给自足。2009年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3.4%,雇佣约11%的劳动人口。希腊工业规模较小,技术落后。2009年工业产值为20.7%。工业以低附加值的加工业为主,包括纺织和服装制造、食品加工、电子产品等。信息通信产业已成为希腊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服务业是希腊经济支柱,2009年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75.9%。其中,海运业最具国际竞争力,也是希腊经济的支柱产业。2010年希腊航运业收入预计增长7%以上。
国际收支
希腊工业基础薄弱,一直是一个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2009年希腊商品出口额降至153.2亿欧元,同比下降22.7%;商品进口额为460.9亿欧元,同比下降27.9%。2010年1~5月,希腊出口商品总额为59.8亿欧元,同比增长0.9%,进口商品总额为153.2亿欧元,同比下降15.9%。希腊出口商品主要是低附加值的服装和鞋类,而居民消费品、能源(包括石油和天然气)以及资本商品都依赖从欧盟和其他国家进口。希腊的主要贸易伙伴为德国、意大利、英国和法国等。
双边贸易
2009年,中国与希腊双边贸易总额为36.7亿美元,同比下降13.8%;其中中国对希腊出口34.6亿美元,同比下降15.1%;中国从希腊进口2.1亿美元,同比增长14.9%;2010年1~3月,两国双边贸易额为12.75亿美元,同比增长51.1%;其中中国对希腊出口11.9亿美元,同比增长49.3%;从希腊进口0.9亿美元,同比增长81.9%。
希腊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为盐、硫磺、铝及其制品、动植物油脂等。希腊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船舶、电机、电器设备等,机械、核反应堆、锅炉等,家具和寝具,鞋类,纺织品,钢铁制品,皮革及其制品。
总体风险评估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希腊经济遭受重创并陷入严重衰退。2009年末,希腊财政收支严重失衡的问题快速暴露,并在短时间内演变成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欧洲乃至世界的经济复苏产生了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同时,希腊国内消费和投资难见起色,长期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因主权信用评级调降造成的融资成本大幅上升。政府不得不实施的财政紧缩政策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都对希腊消费和投资产生较大的抑制作用,并消弱了希腊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希腊的投资环境并不优越,竞争力较其他欧盟国家还有一定差距。
根据对当前总体形势的分析和评估,希腊的参考评级为5(5/9)级,国家风险水平中等偏高,未来呈走高趋势。
国家风险参考评级共分9个等级,从1到9风险水平依次增高,1级为最好,9级为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