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相比举办时间较早的广交会、糖酒会等综合类展会,目前,由贸促各行业分会举办的专业展会的国际影响力也日趋广泛,甚至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的注意。特别是我国的优势产业,如纺织、建筑材料、冶金以及农业等。
据相关调查显示,上述行业分会举办的展会规模不仅在全球排名前几位,同时在业内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而且这一发展趋势也吸引了国际展览巨头们的注意。在会展业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广交会是一个舞台,如何表演要看‘舞者’具有什么样的功底;而专业类展会则是一个引导者,从国际大趋势的视角,引导参展企业如何吸引国际买家的眼球。”换句话说,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需要自己表演给别人看,而后者则是由组织者引导你如何出演,才能更有上座率。
而这样的发展态势正在被会展业界的专家、学者所关注。在今年春季第103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落幕后,4月26日,广交会组委会宣布第104届广交会展期由一届分两期调整为一届分三期举办,之前的纺织服装类产品也由之前的一期展出,改为11月2日至6日第三期展出。与2007年秋季广交会相比,纺织品的展出时间推迟了近半个月。
由此,有业内专家担忧,纺织类产品的展出时间从以往的第一期移到第三期,将很有可能导致企业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圣诞节的订单,从而出现大量的弃单现象。如果出现大量的弃单现象,恐怕订单流失现象将更严重。专家表示,如此一来,极有可能导致很多纺织企业因担心失去海外客户,转而参加纺织行业的专业类展会。
但这样一来,企业也不得不面临着选择展会的困扰。据有关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各地有近百个城市乃至县、镇举办过300多个各种名目繁多的纺织服装类展会,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是许多中国纺织服装类展会所采用的一贯模式,展会的组织者、主办方、承办方,甚至包括参展商的吃、住、行所有事务均由政府包揽。
会展业界专家忧虑地表示,从表面上看,各级政府非常重视。而实际上,纺织服装类展会毕竟是专业展,应该遵循专业展会的规律。会展业是市场经济,理应由企业唱主角。如果越俎代庖,既是组织者、主办方又是参与者,那么市场秩序就会被扰乱,真正的主体企业的发展及竞争力就会被削弱。
在同类展会中突现专业品牌展的影响力
针对目前这一普遍现象,浙江某企业负责人认为,现在各地政府都在绞尽脑汁地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举办纺织服装类展会来提升城市知名度,这种做法似乎可以理解,但从行业角度看,对当地纺织和服装企业的发展却并没有多大作用。
当然,其中也有被业界认可并追随多年的展会——每年春季和秋季分别在北京、上海举办的面料展。据了解,今年的第14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将于10月20日至23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如期举行。本届面料展的规模将达到12万平方米,将启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10个展馆,同比增加了3个馆。如此大规模的扩容,这在国际会展业界都是极为少见的。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面料展,多年来,主办方纺织行业分会对参展企业的资格也随着行业的发展逐年提高。除要求参展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还要求企业每年参展的展品有新的设计和理念,且企业每年都要展示不同的参展主题。
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张延恺认为,作为行业中介服务组织,要以战略的眼光,服务于产业和行业的换代升级,服务于企业走向市场,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行业中介的服务职能。
他强调,作为展会的主办方,行业分会和参展商之间不是行政从属关系,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就是服务的客户,如何为参展商创造最大的价值是组织展会过程中最紧要的大事。
长期参加面料展的浙江某展团负责人表示,需要肯定的是,纺织行业分会举办的面料展,不是单纯卖展位,而是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细化到展会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取消了注重于形式的开幕式,使得展会从开幕就进入商贸洽谈的氛围中。尤为重要的是,在参展费用不增加的情况下延长展会时间,增设特邀买家日,并对国外客商进行展后追踪,提供免费信息咨询服务。他认为,这也是面料展多年来规模不断增长并赢得众多企业青睐和追随的主要原因。
应该说,不断提升专业水平、细化服务品质,不仅是贸促会各行业分会对自身工作的要求,也是赢得参展商和采购商信赖的保证,更是其在国内、国际展览市场竞争中的制胜秘诀和法宝。
提供专业服务
4月1日至3日,已逐渐成为国际知名展会的第九届中国国际水泥技术及装备展览会/2008中国国际水泥峰会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办。主办方将“重组联合推动企业成长”作为本次峰会的主题,意在搭建一个高效的交流平台,推动水泥行业的兼并重组。正是这一业界关注的焦点,吸引了600余名水泥企业高层参会,中国水泥排序前60名的大型水泥企业管理层与世界水泥10强中的Lafarge、Holcim、CEMEX、海德堡、意大利水泥、爱尔兰CRH、太平洋水泥等大企业集团借此平台,交流联合重组经验。
此次峰会传达出的信息表明,2007年我国水泥产量达到13.6亿吨,接近世界水泥总产量的一半。有8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借助这次峰会的契机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技术讲座和产品推广,内容涉及物料装卸运输、行业整体解决方案、耐火材料、粒度检测等技术领域。
与会者认为,第九届中国国际水泥技术及装备展览会的突出特点为“一大五多”:即展览面积大,国际知名企业多、特装企业多、实物展品多、新参展企业多和专业采购商多。
特别是特装展台比上届提高了31%,沃尔夫链条、SEW、奥地利奥镁、西门子、德国伯曼、中材国际、上海电气等大型特装展台吸引了众多专业观众的眼球。此外,实物展品也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常州减速机厂重达19吨的减速机巨无霸成为众多专业观众争睹的焦点。
业界专家指出,中国国际水泥技术及装备展览会一方面给中国水泥业带来了发展平台,激发了中外企业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又让企业充分感受到中国国际水泥技术及装备展览会的潜力。
来自业界的评价让中国贸促会建筑材料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胡幼奕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责任的沉重。他强调,借助强大的资源优势之外,专业展会的定位要准确,要根据行业发展情况来确定展会的服务内容。展会一定要与行业目前现状、发展方向及市场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如果不注重这些因素,展会最多只能勉强维持而不能发展壮大。
他指出,古人云“工夫在诗外”,在办展过程中也感受到要做展会以外的事。如深入了解本国行业情况,熟知各国贸易情况及技术水平、产品档次、风俗习惯,不仅如此,同时还须关注其他国家举办同类展会的具体情况、服务水平、交通状况等。此外,展会结束之后还要及时跟进。
胡幼奕还表示,尽可能地为行业提供专业服务,主要源于作为建材行业分会,非常了解行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情况,知道这个行业需要什么,未来将如何发展。因此,在举办专业展会时就非常清楚应该如何去做。其次,行业分会还要学习国际品牌展会的办展经验及其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专业展将是未来发展主流
根据中国贸促会今年1月15日在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期间发布的《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07》对30个专业类展会的调查显示,专业观众对展会的总体以及各具体环节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参展商。首先,从专业观众对展会的总体评价看,调查结果显示,不管是国内专业观众还是海外专业观众,都对展会的总体评价较高。其中认为展览会“非常好”和“比较好”的比例达到了65%,这一比例比参展商的评价高出12个百分点,而认为展会“非常差”和“比较差”的比例仅占5%。其次,从专业观众是否达到预期参观目标的状况看,基本达到预期目标、达到预期目标和超过预期目标的比例占到90%。再者,在对参展商数量和质量的评价中,超过七成的专业观众做出了“非常好”和“比较好”的评价,认为“非常差”和“比较差”的比例仅占4%。最后,专业观众对展览会组织工作的评价同样如此,73%的专业观众做出了“非常好”和“比较好”的评价。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秘书长陈泽炎阐述说:“中国贸促会行业分会主办的专业展与各地方政府举办的展会,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由行业分会主办的展会紧密结合行业的特点,依托行业发展的背景及网络优势,此外行业分会既主办来华展,同时也主办出境展,与其他国际组织合作,紧跟市场发展趋势。而政府举办展会综合性比较强。”他强调指出,今后,随着政府机构的改革,行业分会主办的展会将越来越发挥其独有的国际化、专业化优势。
种种迹象表明,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对综合类展会的热情正在持续降温,这既源于综合类展会缺少准确鲜明的主题,也源于综合类展会很难为参展企业提供更专业和细化的服务。特别是随着会展业竞争的加剧,专业展组委会还在不断地细化服务内涵。除此之外,多数专业展会组委会也正在加速国际化标准的服务体系,而这也是专业展在竞争中能够胜出的重要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