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展会报道

会展业产业格局初显雏形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会展业目前已经形成了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领跑,区域中心城市快速跟进,中小城市遍地开花,全国性专业展和地方区域性展会交相辉映的发展态势,会展业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业内权威人士分析,现阶段中国会展业的市场布局,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这其中既有政府推动的因素,也是市场化竞争的结果。从长远来看,中国展览业的市场前景十分光明。

  会展经济与实体经济齐头并进会展业作为服务业中的高附加值产业,由于其辐射力强,关联性高,带动作用明显,正在成为新世纪的朝阳产业。我国会展业起步较晚,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会展业的发展从一个侧面生动地记录了中国经济的变迁与崛起。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我国会展的起步阶段。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时期,国内举办的展览并不多,较早的展会如“全国农业成就展览”、“上海工业展览会”等,这些展览推销商品和促进贸易的功能并不明显,其主要的作用仅限于宣传建设成就、展示某一行业的成果。这个时期会展业的带动作用、辐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伴随着30年前的改革开放,现代意义上的会展业在中国迅速崛起。根据相关数据,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我国境内的国际展仅有6个,出国参展办展21个。到了1999年,境内国际展达694个,出国参展办展数增加到292个。20年间,展会的数量和规模增长了数十倍。

  随着经济的开放搞活,我国制造业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为会展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大力推动下,综合展、专业展、特色展等各种门类的展览风起云涌,涌现出像广交会、北京机床展、北京汽车展等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展会。据统计,到2004年,我国会展项目数量超过3000个,出国办展近800个;参展企业500多万家,参会专业观众近2000万人次。2007年,全国展会数量超过4000个,展会的规模、档次、水平显著提升,展会的专业性和国际化程度也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会展业向更多领域,更大规模和层次发展,会展业的产业链不断延伸。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有自身特色,政府部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展览业能够带动GDP增长,带动招商引资,带动贸易发展,政府部门有着强烈冲动,把会展业作为促进经济的平台予以支持。在各地十一五规划中,全国31个省市有27个把发展会展业作为了本地区的重要产业,会展热已然形成。

  市场竞争成就产业格局

  如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样,我国会展业在在快速发展中也形成了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比较发达,西部相对滞后。从会展的产业分布来看,目前国内展会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深圳、厦门、杭州、南京等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尤其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最为活跃,居于中国会展业金子塔的塔尖。根据有关统计,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每年举办的展会都在300个左右,大大领先于全国其他城市,而且展会的质量和水平也优势明显。从会展收入看,广东、北京和上海占据了垄断地位,占全国会展收入的近60%。

  会展业和城市经济密切联系。发展会展业也离不开实体经济,城市经济越发展,展会的辐射力就越强。近几年,在会展业扩大城市的知名度、拉动经济发展的效应下,紧随北京、上海、广州这三个公认的中国乃至亚洲有影响的会展城市之后,一些省会城市或者计划单列城市也积极跟进,改善软硬件设施,大力促进会展业的发展。从发展态势看,一些省会城市或者计划单列市的展会,尤其是有代表性的政府主导型的展会已经比较成型,成为在当地有影响力的展会。以东北为例,哈尔滨的哈洽会、长春的东北亚投洽会、大连的服装节、软交会、沈阳的制博会都有很好的效果,成为区域会展城市引以自豪的新亮点。

  找准定位特色化发展

  会展业专家、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秘书长陈泽炎认为,尽管目前会展数量过多,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线城市一些展会的成功,说明各地有旺盛的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的扩大,这种需求也有其必然性。二线城市是一个庞大群体,在中国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未来也将成为会展业的中坚力量。

  在会展业千帆竞过的历程中,中小城市的展览业的市场空间有多大?陈泽炎认为,中小城市同样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中差异化明显,为展览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实际上,近年来,一些城市展览业有声有色。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比如广东的东莞,家电制造业、制鞋业比较发达,应运而生的家电展、鞋业展在业内有很好的口碑,吸引了海内外的展商参与;义乌小商品举世闻名,小商品博览会海外展商如云;福建的晋江是重要的运动鞋生产基地,需要大量鞋机,已经连续10年成功举办的鞋博会,很有特色。“这些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这些产业在发展中,大量的产品需要走出去,因此要把买家请进来;同时,产业发展也为供货商创造了商机。这些以本地的产业为支撑的展会大多取得成功。”

  在他看来,展览会归根结底是为生产、贸易、经济发展服务的,只要有需求,展览会就有生命力,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没有市场,参展商又没有实际利益,不能获得市场信息,即使有政府的财力支持,这样的展览会也难以长久持续下去。

  陈泽炎认为,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处在于展览业的第一集团,代表中国展览业的最高水平。广州的广交会是中国第一展,现在将进口加进来,规模和辐射力会更大;上海的商业气氛最浓,一些大的品牌展览开始移植到上海;北京是全国最早举办展览的城市,作为首都其影响力不可替代。这些城市都有各自的特色,其展览业的发展就是要继续增强竞争力,保持特色,把自己有辐射力的城市功能充分体现出来,走国际化之路。同时,作为领跑者,应该通过展会催生出中国有影响力的办展集团,推动市场化程。另外,这三个城市也都有一些政府型的展览会,比如北京的科博会、文化创意博览会,上海的中国工业博览会,广州的机械展览会,这些展会在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可以寻求可能的市场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