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展会报道

陈若薇: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历程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会展业逐步走向成熟和规范的30年。这期间,中国从没有商业性展馆和商业展览项目,发展到目前的展馆设施完善、服务水平逐步提升、品牌展会逐年增多。与此同时,中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了国际展览大鳄纷纷抢滩中国的会展城市,在加剧竞争的同时,也加速了中国会展市场格局的变化。

“从1973年到2006年,我经历了中国会展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巨大变化。”原中展集团副总裁陈若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事展览工作30多年来,中国会展发展史上的无数个第一次都让她难以忘怀。

    见证历史

    追溯历史不难发现,1978年,“多国农业机械展览会”是我国第一次尝试举办的国际专业展;1985年,在新落成的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以下简称国展)举办的“亚太博览会”,是我国与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合作举办的第一个国际展。

    事实上,陈若薇还是走出国门参加国际性组织活动的第一位展览人。1984年,她赴德国杜赛尔多夫参加国际展览业协会(UFI)年会;1985年,前往美国6个城市考察展览设施;1986年,到美国华盛顿参加美国展览业年会(IAEM),这让她成为第一个参加IAEM的中国展览人。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会展国际化程度逐步提高。那段时期,陈若薇多次赴德国汉诺威、法兰克福等城市,为“机床展”、“车展”招商。

    随着中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业界迫切需要行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2000年,由中展集团和上海国际展览公司倡议,在上海举办了中国国际展览和会议展会(简称展中展),成为中国会展业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平台。陈若薇介绍说,当时,会展业内积极参与这一活动的热情,完全出乎了组织者的意料。

    2005年,由中国贸促会牵头,并邀请其他国际展览机构共同主办了“中国会展经济合作国际论坛(CEFCO)”,进一步提高了活动的档次,尤其是论坛期间,由中国贸促会发布的会展业年度报告,成为中国会展业的风向标。

    近年来,由商务部及会展媒体组织的活动也日趋丰富,但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以及广州、大连、成都等会展新兴城市。也就是说,自2000年以来,中国会展业界的交流越来越多样化。

    发展轨迹

    陈若薇说,当初从事展览工作时,我国还没有会展行业的说法。据其介绍,在上世纪70年代举办的展会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此外,也有个别展会在天津、武汉等城市举办,全国每年只有十几个单国的展览会。

    需要提及的是,那时展馆条件很差,只有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在北京、上海和武汉建造的“中苏友好大厦”,即现在的北京展览馆、上海展览馆(武汉展览馆已拆除,记者注)等,基本上都不适合举办商业展。而且,专业的会展从业人员也少之又少,在当时,从事展会接待的大多是中国贸促系统的机关人员。

    陈若薇认为,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973年,德国、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日本等国举办的单国展,都在北京展览馆举行,基本上属于接待型展览。这个时期是中国会展业的初期阶段。

    自1978年开始,香港的雅式展览公司、华进展览公司和美国的克劳斯展览公司及美国机床协会、美国石油工程师协会等,纷纷来华举办各类专业展会。应该说,这些展览机构的进入,推动了北京国展中心的落成。

    1985年,国展一期工程落成。自承接首个亚太国际博览会之后,定期的专业展会开始频繁在国展举行,这是中国会展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当时的国展还被评为北京上世纪80年代的十大建筑之一。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展览公司及行业组织开始尝试组织专业展,如中国机床工具协会、中汽总公司、中国印刷协会、中国邮电器材总公司及中国贸促会汽车分会、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等,纷纷联合中国贸促会及中展集团组织了机床展、车展、纺织展、通讯展等。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些展会的规模已在中国乃至国际上名列前茅。此外,北京市也培育了制冷展等。上海和广州的品牌展则更多地倾向于轻工和消费品类的展会,如上海的磨具展、家具设备展、家具展。广州除广交会外,也发展了家具展、美容美发展等。这一时期被称为中国会展业发展的第三阶段。

    建馆热潮

    从2000年至2008年,中国会展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由此也催生了展馆的建设热潮。从2000年开始,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了场馆建设热。其中,规模最大的有广州、北京、上海,展馆面积都在10万平方米以上。此外,成都、大连、重庆、郑州、长春、南京、杭州、昆明、南宁、东莞等都建起了5万至10万平方米不等的现代化展馆。伴随着展馆建设热,目前我国展馆总面积已排名世界首位,推进了各地展览业的发展。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盲目跟风现象,追求形象工程,场馆设计缺乏环保节能理念,缺乏科学认证等等。

    陈若薇表示,现阶段,我国展馆建设基本趋于饱和。今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指导展馆软件的建设,如加强专业观众的数据统计,建立全国行业的标准化、专业化建设,重视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组展水平。与此同时,强化品牌展会的培养,提升对参展商和观众的服务意识。

    过去10年,中国会展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带动下,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在软件建设上,离会展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展会的品牌化、国际化、市场化,以及对参展商和观众组织和服务等,都亟待更大的提升。

    外资进入

    近年来,外资公司纷纷进入中国会展市场,并频频出手收购品牌展会,以其成熟的管理经验,换取中国极富潜力的市场资源。具有代表性的是励展、亚洲博闻和法兰克福,他们在中国成功收购展览项目后,引进较成熟的管理体制,提高了办展水平,这既有利于品牌展会的培育,又有利于培养办展从业人员的素质。当然,中国品牌展的主办者也要把握机遇,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外资公司达成协议,而不是一味地把培育多年的品牌展会的主办权拱手相让。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中国会展业的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各级政府在对会展业的管理上缺乏相关政策,缺少对展会面积、参展商的定义、观众人数及其分类,贸易成果等采取标准化的统计,也很难获取真实准确的统计数据。因此,也就谈不上对中国会展业的研究和正确指导。还需要提出的是,我国一些大型展会,多数由政府支持、财政补贴,这从发展角度而言,不是长远的发展方向。

    还有,我国会展业发展不平衡,一些有影响的品牌展会相对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而一些中型城市则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将发展重心逐步由硬件转为软件建设,如成立行业协会,加强人才培训,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等。

    陈若薇最后表示,中国已经是一个展览大国,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成为一个展览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