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并更好地落实《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自2月11日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各专业协会负责人分赴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河北省等省市地区的145个纺织产业集群地进行实地调研。此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企业去年至今年以来的生产、资金、就业、市场等经济运行方面的情况,并就中央扶持纺织行业政策的落实情况以及产业集群地区的发展规划与各地方管理部门及企业作进一步沟通,使协会对集群地区的服务更有针对性。
2月11日~17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张延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秘书长杨纪朝、副秘书长杨峻等一行10人对福建、河北两省的纺织产业集群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调查组共走访了3个市(县)级,2个镇级纺织产业集群地,调研了化纤、棉纺、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等具体产业,与当地有关省市领导、行业协会负责人及企业代表对今年以来产业集群地区企业的开局及落实调整振兴规划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5次座谈,并实地参观了12家纺织服装企业。
王天凯、张延恺一行与福建省经贸委负责人及当地企业代表座谈
王天凯、张延恺一行参观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展厅
王天凯、张延恺一行在石家庄常山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听取企业情况汇报
从调研情况来看,去年9月以后,福建、河北两省的纺织服装生产增速下滑明显,出口增速持续放缓。尽管出口退税率上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出口企业的困难,但需求增长放缓和要素成本上涨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压力依然在增加。2009年开局以来,两省规模以上企业生产运营情况较2008年底略有好转,开工率达到80%以上。春节过后,福建省纺织服装企业陆续开工,开工率达到82%左右,其中50%~60%的企业实现满负荷生产,小规模企业的开工率达到50%。河北容城服装服饰产业基地的大部分企业已经开工,返工率达到90.2%,但复工时间推迟,绝大多数企业没有扩大招工计划,企业对当前及今后市场的信心仍显不足。
对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反应不尽相同。处于产业链上游的棉纺、化纤企业的形势较好于下游的服装企业。福建省几大化纤企业的开工率回升较快;而服装产品出口所占比例则由往年的1/3下跌到6.18%,定单减少20%~30%。福建与河北两省下游服装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也不一样。福建省自有品牌的服装企业占有一定比例,并且有较为稳定的内销市场,因此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而河北容城的服装企业以出口加工型生产模式为主,海外市场状况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自去年以来,企业定单减量少则20%,多则50%以上,而且以短期定单为主,存在接单少、开工不足的问题。
《纺织行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提振了纺织服装企业的信心,并为产业集群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福建、河北地方正在抓紧拟订落实振兴规划的实施细则。座谈中,地区行业管理部门及企业家代表对调整振兴规划中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方向给予了广泛认同,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对协会服务及规划落实情况提出了建议。
建议主要体现在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自主品牌建设、区域转移布局、国家财政支持等几个方面,其中反映较为集中的是:建议出口退税率提升到17%,达到“无税出口”的一般国际水准;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后,地方银行对纺织服装企业的贷款依然趋紧,企业融资困难,建议对加强财政支持力度的政策进行细化解读,并协调金融系统,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建议降低棉纺织行业税负,尽快解决棉纺织行业税收高征低扣问题,对于棉纺企业高于其他行业正常税率部分给予返还,降低企业负担;地处中心城市并实施整体搬迁改造的大型国有老纺织企业,希望政府能降低保险费率和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以帮助企业解决职工安置分流问题,为企业降压减负,稳定职工就业岗位;希望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指导及服务职能,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品牌建设、展会贸易平台建设等方面提供服务,在稳定国家政策、稳定金融秩序、稳定信心等方面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表示,尽管当前形势严峻,但是企业在应对危机的心态和行动方面表现积极,行业协会将根据调研的情况,对于重点突出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协会及企业的沟通,做好服务工作。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张延恺表示,纺织贸促会将积极推动国家及地方政府对企业走出去及参加展览会给予政策支持,打造连接产业链上下游、促进信息交流及贸易的专业化展会平台,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