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其它

2006年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经贸合作继续深化

来源:纺织贸促会 | 发布日期:2007-06-06

    阿拉伯国家联盟简称“阿盟” (League of Arab States -- LAS),是阿拉伯世界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组织,也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地区性组织之一。1944年9月,在埃及倡议下,阿拉伯各国外长在亚历山大港举行会议,拟订了《亚历山大议定书》,并决定成立阿拉伯国家联盟。1945年3月22日,埃及、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门和约旦7个阿拉伯国家代表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通过了《阿拉伯国家联盟宪章》,宣告阿盟正式成立。

    截至2007年3月,阿盟成员国由当初的7个增至22个阿拉伯国家,它们是: 阿尔及利亚、阿联酋、阿曼、埃及、巴勒斯坦、巴林、吉布提、卡塔尔、科摩罗、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索马里、突尼斯、叙利亚、也门、伊拉克、约旦
       
    阿拉伯世界西起大西洋东至阿拉伯海,北起地中海南至非洲中部,面积约为 1420 万平方公里。阿拉伯世界占有非洲和亚洲两个大洲的部分面积,其非洲部分的面积占72%,亚洲部分的面积占28%。阿拉伯世界的这一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战略地区之一。阿拉伯有宽广的海岸线,如大西洋、地中海、阿拉伯湾、阿拉伯海、亚丁湾、红海河印度洋等水域的海岸线。

    阿拉伯自由贸易区(GAFTA)协定。GAFTA于1988年1月1日正式生效,规定在10年内逐步实现阿拉伯国家内部贸易的自由化。GAFTA共有埃及、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等17个成员国(地区),经济总量达6000亿美元,人口约2.7亿。

    2006年是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自1956年与埃及建交以来,中国已与除索马里以外的21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双边政府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与16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投资保护协定,与11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50年来,中阿始终坚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切实开展经贸合作。阿拉伯国家是我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和“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地区;中国和22个阿拉伯国家有16亿人口,GDP总量达3.2万亿美元,对外贸易规模超过2.2万亿美元;中阿经济都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双方加强经贸合作带来了重要机遇。

    一、中阿经贸合作现状

    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生产加工和贸易等领域的直接投资额约2438万美元,截至2004年底累计直接投资额约2.31亿美元。2004年,阿拉伯国家在华投资额1.23亿美元,截至2004年底累计在华投资额7.18亿美元,投资项目772个,主要投资在轻工、机械、化工等行业。

    中阿于2004年成立了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于200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了促进中阿经贸合作的具体举措,包括到2010年将双边贸易额提高到1000亿美元,2006~2008年为阿方培训1500名技术、管理人才,2007年在约旦安曼举行论坛第二届企业家大会等等。

    2006年中阿双边贸易额654.7亿美元,占我外贸总额3.7%,同比增长27.7%。其中我国出口315亿美元,同比增长33.3%;进口339.7亿美元,同比增长22.9%。其中,2006年中阿纺织品服装贸易已经接近30亿美元,我国出口阿纺织品服装约22亿美元。

    在阿拉伯国家中,阿联酋、摩洛哥、埃及、叙利亚等国家的纺织品服装贸易比较活跃,如纺织品服装和皮革制品是摩洛哥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卡萨布兰卡、丹吉尔和拉巴特地区的纺织服装占出口总值的85%和产值的81%,可满足国内消费需求,近三分之一的产品出口,占所有工业出口的36%。其中近1,260家纺织企业有出口业务,主要出口国是法国(42%)、英国(25%)、西班牙(13%)、德国(10%)和 意大利(4%)。摩洛哥主要出口产品为体育和针织服装、床单、毛衣、内衣及家具装饰布等;主要进口产品为面料、纱线、服装辅料、原材料和棉花。

    头巾是阿拉伯民族的生活必需品,每年一些阿拉伯国家,如沙特、阿联酋等都大量进口中国产头巾,其中绝大部分产自江苏吴江,甚至王室贵族用的头巾亦大部分产自吴江。吴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阿拉伯头巾制造基地。同时,中国也大量出口阿拉伯式的袍子到这些国家。

    阿拉伯部分国家经济竞争力分析报告
 
    2007-05-09 07:37  文章来源:驻科威特使馆经商处

    4月10日世界经济论坛推出2007年阿拉伯国家竞争力报告, 13个阿拉伯国家入选报告,这些国家分别为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巴林、突尼斯、阿曼、约旦、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摩洛哥、叙利亚、毛里塔尼亚。阿联酋是阿拉伯国家中最具竞争力的国家,其次为卡塔尔和科威特。

    报告指出,目前阿拉伯国家正处于过渡状态,尽管阿拉伯地区经济目前经济增长动力强劲,大量商务机会出现,但增强阿拉伯国家经济竞争力,更好融入全球经济,无疑是保持阿拉伯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报告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将上述国家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全球40个国家),入选的阿拉伯国家为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巴林;第二类为中等发展程度国家(全球40个国家),突尼斯、阿曼、约旦、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入围;第三类为发展程度最弱国家(全球48个国家),埃及、摩洛哥、叙利亚、毛里塔尼亚位列其中。
      
    对阿拉伯各国的评价:
   
    阿联酋:全球40个最发达经济体范围中排名29位,在阿拉伯国家经济中表现最佳,良好的经济管理稳定了阿联酋的宏观经济状况,阿联酋加强了公共经济部门,报告涉及阿联酋的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成就,指出缺乏接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使目前经济多元化努力面临危险,国家需要推动创新能力和高等教育适应商品和服务市场的竞争。
   
    卡塔尔:全球40个最发达经济体范围中排名32位,在地区比较中,因重视各个层次教育,卡塔尔教育事业发展良好,但是需要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在128个入选国家中,此项排名第77位。卡塔尔宏观经济管理良好,目前加强在改善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等公共设施投资较为恰当,未来,在国营和私营领域需要提升创新能力。
   
    科威特:全球40个最发达经济体范围中排名37位,过去数年宏观经济环境取得引人瞩目的改善,宏观经济环境排名名列第一,具有良好的金融基础设施,国家在高等教育机构的改善和创新能力提升将在未来为科威特经济发展带来益处,但科威特经济相对封闭,市场缺乏竞争。
   
    巴 林:全球40个最发达经济体范围中排名39位,经济优缺点均较突出。健康指数和初等教育领域表现较佳,但应该在高等教育适应私营领域需要及建立强有力的创新基础方面加强力度,通过科技的杠杆力量以及发展良好的金融市场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

  突尼斯:40个中等发展程度国家中排名3位,教育优势较为突出,并达到全民初等教育,公共部门高效而稳定,创新能力存在进一步增长空间,高财政赤字、公共债务及脆弱的基础设施和不完善的金融市场限制了发展潜力。
  
  阿 曼:40个中等发展程度国家中排名8位,宏观经济状况较佳,发展较为充分的公共部门和劳动力市场高效是经济发展出色的主要原因,教育水平低、科技水平差、脆弱商业结构和较弱的创新能力导致国家竞争力较差。
  
  约 旦:40个中等发展程度国家中排名13位,在中等发展程度国家内阿拉伯国家中名列第三位,公共部门透明,规章制度容易执行,对外国资本和产品较为开放,宏观经济环境仍然脆弱,劳动力市场限制较多,新技术仍然使用不足。
  
  利比亚:40个中等发展程度国家中排名26位,受益于国际油价上升,利比亚实现大幅财政盈余,利比亚目前正在着手进行经济改革,基础设施落后,公共部门脆弱,最新科技使用率低等,需要鼓励国际竞争,全面提高各层次的教育质量。
  
  阿尔及利亚:40个中等发展程度国家中排名29位,伴随能源价格的上涨,阿尔及利亚宏观经济情况极大好转,公共部门运行良好,卫生服务和教育领域发展较好,国家需要大量的基础性改革,应鼓励国际竞争,加强银行系统,提升先进技术的使用水平。

  埃 及:在发展程度最弱的48个国家中排名第4位,在发展程度最低的阿拉伯国家中排名第一,基础设施发展较为完备,初等教育取得良好发展,充分利用国家竞争潜力、增强发展、创造就业机会还面临较高的财政赤字、刚性的劳动和金融市场,新的科技潜力没有充分利用。

  摩洛哥:在发展程度最弱的48个国家中排名第7位,基础设施优良,公共部门运行可靠,尽管现代科技使用水平较低,但具有吸引先进技术的愿望,如果金融条件完备和人力资源得到开发,经济多元化的努力有望实现。
  
  叙利亚:在发展程度最弱的48个国家中排名第12位,最近采取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经济改革,腐败程度较低,除海空港设施较差外,其余基础设施运行效率较高,健康和初级教育成就显著,但目前宏观领域经济数字显示,财政赤字和高额外资是主要问题,未来经济改革应涵盖外贸和劳动力市场改革,配置商务金融和现代科技手段。

  毛里塔尼亚:阿拉伯国家中人均收入最低的国家,在48个发展程度最弱中国家中排名第38位,该国在沿海大陆架上发现的石油资源将推动其经济强劲发展并巩固其经济改革的基础。虽然政府管理条例的限制仍然存在,但公共部门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比较恰当的作用,且较接近真实水平。新成立的政府将主要处理宏观经济环境和提升基础设施、教育和卫生。为提高生产率和创造就业机会,未来的改革应包括外贸自由化内容。 
    
    阿拉伯世界的纺织品服装产业

    1、 产业现状

    阿拉伯伊斯兰教由阿拉伯地区性单一民族的宗教发展成世界性的多民族信仰的宗教,是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通过不断对外扩张、经商交往、文化交流、向世界各地派出传教师等多种途径而得到广泛传播的结果。所以,阿拉伯世界使用的纺织品和服装显示着民族特色,其生产和贸易都诠释着阿拉伯国家的传统。

    阿拉伯妇女看起来衣着简单,甚至赤脚,但她们浑身几乎戴满各式金银首饰,充分显现披金戴银的雍容华贵。 因此,在阿拉伯国家,主要生产的面料是棉、麻、丝绸面料,服装生产主要为男女袍子。这些服装使用传统工艺缝制居多,当然,那些现代时髦的服装也被青年人喜爱,但是基本需要进口。中国又一些企业多年来就出口阿拉伯的服装,但数量向多有限。

    2、纺织品服装消费市场

    尽管西方风格的服饰在一些阿拉伯国家很受欢迎,但是人们仍然习惯于身着传统服装。在阿拉伯国家里,男子身着大袍,外加披风,包头巾上戴头箍,为阿拉伯人的形象。 阿拉伯大袍多为白色,衣袖宽大,袍长至脚,做工简单,无尊卑等级之分。它既是平民百姓的便装,也是达官贵人的礼服,衣料质地随季节和主人经济条件而定,有棉布、纱类、毛料、尼绒等。而头戴黑面纱,身穿黑大袍是伊斯兰教规定下的阿拉伯妇女形象。阿拉伯妇女的黑面纱很薄,戴上面纱,外人见不着主人的脸,主人却能透过纱同网视物如常。

    黑大袍是阿拉伯妇女的传统服装,做工简单,式样和花色因地而异。如沙特妇女的黑袍是一件宽大的黑斗篷;也门女子服式有二种:一种是头顶黑纱,将头部盖住,再披块黑布(或花格子布)裹着全身;另一种是分头部、上身和下身三部分,头顶黑纱至脖子,上身黑披肩垂至腰部,在胸前系牢,下身穿条黑裙子盖至脚面;埃及妇女的黑袍是块长方形的黑布,即将5米长的布一分为二,两边缝在一起,根据个人喜好绣上花边即成,穿、披均可,灵活方便,还可随意穿着袒露身体的某一部分;苏丹妇女爱穿拖地长袍。长袍是一块布,可裹全身,黑色、白色皆有。如今,阿拉伯人的传统服饰除在边远地区仍占统治地位外,大城市已逐渐让位于土洋结合,东西方款式共存的服饰新时代。尤其男女青年一代装束更喜欢追赶时髦。妇女们虽仍戴面纱,大袍也依然如故,但大袍里边却是五光十色,年轻的学生身穿牛仔服、T恤衫。

    此外,阿拉伯国家是汽车消费为主体的国家,因此,汽车纺织品有广泛的市场。每年的汽车纺织品、家用纺织消费都超过22亿美元。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