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其它

全球贸易仍在快车道上“金砖四国”表现抢眼

来源:国际商报 | 发布日期:2007-12-24

    2007年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全球贸易活动依然活跃

  2007年以来,尽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和世界原油价格持续攀升给经济前景蒙上阴影,但全球经济继续强有力地扩张。其中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经济强劲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一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07年世界经济仍将以坚实的步伐增长,增长率达到5.2%。

  在世界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带动下,主要贸易大国的贸易活动依然活跃,国际市场需求旺盛,世界贸易整体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IMF预测,2007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将增长6.3%,比2006年的9.3%有所回落。亚洲开发银行预计,2007年世界贸易量增长7.5%,而2006年增长10.2%。

  在美国,尽管国际原油价格一再攀升,但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强劲需求及美元相对弱势的刺激下,其对外贸易能力增强,出口增长有力。2007年前10个月,美国货物出口同比增长11.8%,进口增长4.5%。贸易逆差6590亿美元,同比下降4.7%,预计全年货物逆差额将出现6年来的首次下降。

  在日本,对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欧洲的出口增加,抵消了对美国出口下降的不利影响,使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7年前10个月,日本出口同比增长9.8%,进口增长5.2%,贸易顺差774亿美元,增长53.5%。

  虽然欧元对美元持续升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出口成长,但由于经济发展总体保持增长,欧盟出口增速依然快于进口。按美元计价,2007年前8个月欧盟15国出口同比增长16.9%,进口增长12.7%,贸易逆差906.6亿美元,同比减少24.3%。

  在主要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均保持高速增长,其中出口增幅在15%~30%,进口增幅在20%~50%。中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07年1~11月出口同比增长26.1%;进口增长20.5%;俄罗斯1~9月出口同比增长16.0%,进口增长49.3%;巴西1~10月出口增长16.8%,进口增长29.8%;受卢比对美元升值影响,印度出口增幅有所下降,1~4月出口增长18.2%,进口增长23.6%;此外,韩国1~10月出口增长13.8%,进口增长13.2%,贸易顺差140.5亿美元,增长27.8%;南非1~9月出口增长20.0%,进口增长18.6%。

  2008年世界贸易仍将保持较高水平增长

  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看,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尚未完全消除;全球原油需求旺盛与供应趋紧的矛盾依旧突出,油价在短期内将维持在高位;美国经济正处于调整阶段,经济减速在所难免;这些都增加了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此外,全球流动性过剩、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加大、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美元下跌等现象依然存在,也都是世界经济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不安定因素。

  展望2008年,尽管存在着各种风险,但综合分析,未来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有所趋缓,但出现经济衰退的可能性较小。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自2003年以来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总体运行态势强劲,增长极呈现多元化趋势。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保持旺盛势头,由新技术革命所催生的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发展,国际经济领域双边、区域和多边协调增多。

  考虑到美联储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较强,欧美日中央银行已采取扩大流动性供给的因应措施,预计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可能是有限的。而欧盟、日本等经济基本面较好也将有助于抵御金融市场动荡的冲击。

  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从存量看,美国经济依然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目前其经济基本面仍属健康,2008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能不低于2%;从增量看,新兴市场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凸显,影响提升,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坚实有力的经济增长能够弥补美国经济的减速。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带动了资源性国家出口贸易活跃,消费需求旺盛,经济增长稳定。因此,有理由相信2008年世界经济整体发展会继续扩大。IMF预计,得益于新兴市场经济体总体稳健的经济基本面和强劲的增长势头,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达到4.8%,比2007年下降0.4个百分点,仍处于较快增长区间。

  在世界经济仍以较快步伐增长的带动下,相对繁荣的需求将继续支撑商品贸易活动,预计2008年世界贸易也将维持在一个较高的增长水平上。

  从世界主要机构相继发表的报告可以看到它们对2008年世界贸易发展前景的初步判断:IMF预计,2008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将增长6.9%;亚洲开发银行认为,2008年世界贸易量将增长8.0%;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最新预测,2008年世界贸易会增长8.1%。尽管因统计数据及方法的不同,各大机构发布的预测值存在差异,但它们一致认为2008年世界贸易平均增幅将高于2007年。

  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情况是影响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水平的关键因素。从目前情况看,国际商品市场能源与原材料需求增加和供应短缺的矛盾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基金投机因素尚没有减弱迹象,这些均将为国际商品价格居高提供支撑,价格不存在大幅走低的可能性。在不发生大的意外前提下,2008年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总体仍将呈现高位震荡运行局面。

  目前,世界贸易整体发展态势虽然尚好,但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仍不容忽视。目前,全球贸易主要面临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贸易壁垒对贸易发展的限制依然存在,各国面临着全球进一步开放市场的挑战和贸易保护主义的风险;二是多边贸易体制的谈判进展艰难,如何保证贸易能使所有参与者获益是多边贸易体制不能回避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三是如何协调双边或区域贸易安排与多边贸易体制的目标和纪律,将前者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依然是各国面对的重大挑战。

  国际商品价格连续数年走高价格因素对贸易影响显著

  近年来,以美元计价的世界货物贸易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与资源有关的贸易扩大,而且世界名义贸易额的提升受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十分明显。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此轮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上扬始于2002年,而且在过去3年中涨幅显著。据IMF分析,2006年世界货物出口额约40%的增长归因于价格的上涨。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资料表明,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已连续5年持续走高,但不同类别商品的价格变化存在着很大差异。具体表现为:

  一、世界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显著。其中矿产品与非铁金属价格在2004~2006年分别飙升40.7%、26.2%和60.3%,是各类商品中涨幅最大的;食品与农业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虽有波动,但总体水平也是大幅攀升,涨幅为10%~15%。

  二、世界原油价格屡创历史新高并维持在高位。2006年世界油价涨幅为20.4%,2004年涨幅为30.7%,2005年涨幅为41.3%,2007年世界油价仍然保持升势。

  三、世界制成品价格虽也有上涨,但总体涨幅不大。2005年和2006年分别只上涨2.5%和3.3%,且自2004年以来价格涨幅已连续3年明显小于初级产品。

  2007年以来,由于美元持续贬值,大宗商品供求关系仍趋紧张,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继续高位震荡。原油市场继续保持向上波动的趋势,9月以来油价屡创新高,一度逼近100美元/桶关口。

  在供应短缺和粮食能源化的双重压力下,世界粮食价格大幅攀升,带动相关农产品价格和食品价格普遍上涨,与石油和有色金属一起推高全球价格水平,成为2007年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变化的一个新特征。

  而相比于2006年的爆发式上涨,2007年有色金属市场则处于高位震荡调整期。此外,钢材价格仍徘徊在历史高位。据IMF预测,继2005年和2006年分别上涨10.3%和28.4%后,2007年非燃料类初级产品价格将再上升12.2%。亚洲开发银行预计,非燃料类商品价格2005年上升13.4%,2006年上升24.7%,2007年将上升12.4%。

  这一轮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上升主要是受到供求不平衡的影响。一方面,市场需求持续旺盛是造成价格高涨的主要原因。由于经济增长强劲,来自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工业国)的对原油、铜、铁矿石和铝、锌在内的原材料的需求强烈,提供了大宗商品价格迅猛上涨的基础。生物燃料生产对玉米和其他食品的使用量增加,强化了粮食的供需矛盾,导致粮食价格持续攀高。

  另一方面,商品供应呈现紧缺对多数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起到支撑作用。由于新油田、新矿产项目建设和投资及技术方面的困难,加上熟练工人和钻探机等专业设备都面临短缺,导致新油田、新矿开发时间超过预期。

  除传统的供求关系外,日趋活跃的投机基金成为国际商品市场上的新面孔,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性过剩,令对冲基金等更多投机者不断出现在大宗商品市场上。投机资金数量有增无减,对商品的炒作日益频繁,对抬高价格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另外,国际大宗商品主要以美元标价,美元不断贬值也使得石油、农产品、有色金属等能源和基础商品价格相对上升。而世界制成品价格变化之所以不大,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电子产品价格持续下跌。

  世界贸易额已连续四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据IMF的最新统计,2001~2006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5%、3.1%、4.0%、5.3%、4.8%和5.4%。这几年间,全球约2/3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率超过4%,换言之,大多数国家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增长业绩。

  在高增长的世界经济支撑下,国际市场需求旺盛,世界贸易增速也保持着高水平,而且比世界经济增速更快、更强劲。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统计表明,若按不变价格计算,世界货物出口量在2001年因经济衰退下降0.5%后,2002年恢复性增长3.5%,2003年增速加快至..5%,2004年更是强劲增长10%,2005年增幅回落至6.5%,2006年再增长8%,为2000年以来的第二个高增长年。自2000年以来,世界贸易实际年均增长率超过6%,是同期世界生产增长率的两倍。

  若按现行价格计算,世界出口贸易额在2001年下降4%后,自2002年以来已连续5年保持增长,尤其是从2003年开始,连续4年的平均增长率都达到两位数,分别为17%、22%、14%和15%。

  贸易的高增长导致贸易规模迅速扩大。2000年世界出口贸易额为61860亿美元;2005年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0.16万亿美元,这距离超过5万亿美元的1996年尚不足10年;2006年进一步增加到11.76万亿美元,占世界总产出的比重为24.7%(按市场汇率计算),比2000年提高4.7个百分点。

  国际贸易增长快于生产增长是自二战结束以来就已经明显表现出的,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贸易快速增长又有了新的内在动力。国际分工的不断分化和细化所导致的中间产品交换的不断增加、交换价值的不断叠加,是贸易增长快于生产增长的基本原因。

  近十余年零部件贸易得到前所未有发展

  近十余年来,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零部件贸易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不仅规模扩张,在世界制成品贸易中的占比提高,而且增速大大超过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速。据统计,1992~2003年间世界零部件产品的出口额由4100亿美元增至10400亿美元,年均增长14%,高于同期世界出口额平均9%的增幅;而世界零部件贸易占全球制成品贸易的比重也从17%增至23%,对同期全球制成品贸易增长的贡献达1/4。

  亚洲开发银行的最新研究表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零部件贸易在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制成品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均显著上升。2000~2006年间,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的零部件出口占其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已达40%以上;泰国在30%左右;在中国,零部件出口占其制成品出口的比重从1990~1996年的5.7%提高到2000~2006年的13.9%;同期零部件进口占其制成品进口的比重从14.5%提高到31.4%。

  这种现象或趋势表明,世界各国的生产和经济活动正越来越多地面向国际市场,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已经融入垂直分工的国际生产网络中,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地区发展不平衡突出全球贸易格局发生新调整

  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特别是国际油价、矿产品和有色金属价格的普遍上涨,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贸易增长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引发全球贸易格局发生新的调整。

  以燃料和其他矿产资源出口为主的地区再度成为贸易增长最强劲的地区,在市场需求强劲和价格不断上涨的带动下,能源和矿产资源出口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出口额猛增,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也随之提高。

  据WTO统计,在世界七大区域中,2000~2006年间,独联体的进、出口增长最为强劲,增幅分别为23%和19%;其次为非洲和中东,也是贸易活跃地区,二者的进口增幅均为14%,出口增幅均为16%;中南美洲的出口增幅居第三,为14%;亚洲地区的进、出口均增长12%;而北美洲的进、出口贸易增长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欧洲地区则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

  2006年,由于贸易条件的变化继续有利于初级产品出口国,燃料和其他矿产资源出口占其总出口比重最大的4个地区———中东(2005年占70%)、非洲(占65%)、独联体(占60%)和中南美洲(占37%)按名义价格计算的出口额分别增长19%、21%、24%和20%,远高于同年世界出口平均15%的增长水平。

  受有色金属和石油价格高涨的刺激,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朗、委内瑞拉、科威特、尼日利亚、智利等国家在世界出口贸易排名中的位次上移。

  比如,俄罗斯从2000年的第17为提升到2006年的第13位,同期伊朗由第47位提升至第37位,智利由第48位上升至第40位。

  这些国家在出口石油及矿产资源获得大量收益的同时,对收入的消耗也较快,因为它们需要购买大量的商品和服务,这反过来又促进了进口增长。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占比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世界贸易的扩张对发展中国家总体而言较为有利,而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也在加深。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贸易增长比较突出,进出口增速明显加快,且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也有喜人表现;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增速均高于世界贸易的平均扩张速度,在全球贸易中所占份额继续提高。

  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高增长的推动力量来自于全球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以及诸如中国和印度等经济高速增长所形成的对能源和原材料的庞大需求,这必然对世界能源和原材料市场的供求关系带来新的变化。

  据WTO统计,受益于对外贸易条件的改善,2006年发展中国家占世界货物出口的比重达到36%,为历史最高水平;在世界货物进口中的比重达到31%,是近25年来最高水平。

  而在过去6年间,最不发达国家的货物进、出口额增长均快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2006年其出口额增长30%,达1080亿美元,占世界货物出口额的0.9%,是198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进口额增长17%,远低于其货物出口增速,达1010亿美元;最不发达国家整体首次出现贸易顺差。美欧仍是最不发达国家出口特别是石油出口的最重要市场,但一些发展中国家市场正变得日益重要。

  近十年发达国家贸易增长总体趋缓,其平均增速比发展中国家要慢近4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显著加强,南南贸易发展迅速成为全球贸易增长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在南南贸易中,约2/3是由亚洲地区创造的,而制成品贸易是其中最活跃的部分。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高速增长,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相互贸易的加强等,都有利地带动了南南贸易。

  同时,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需求正日益成为拉动全球经济的火车头。在20年前,发展中国家仅占发达国家制造业产品进口的14%,目前已经达到40%,到2030年可能达到65%以上。世界银行在其《2007年全球经济展望》中预计,到2030年,世界贸易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将会从目前的1/4增加到1/3以上,而增加部分约有一半将来自于发展中国家。

  中国与印度在“金砖四国”中表现突出

  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展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以“金砖四国”(即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呈现较快且稳步的增长。目前,“金砖四国”约占全球人口的40%,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0%。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新动力,“金砖四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中的“南方引擎”。

  最先提出“金砖四国”概念的高盛集团预计,由于可观的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在上升,到2010年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将超过西方七国。

  世界贸易格局中,“金砖四国”的贸易呈现快速增长,其所带动的生产链条和对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出口市场。WTO的统计表明,2006年在世界货物出口排名前30位的国家中,中国增长最快,增幅达27%;其次是俄罗斯,为25%;印度列第四,增长21%;巴西增长16%。同时,这些国家的进口增长也极为显著,2000~2006年间,中国和印度增幅均为23%,俄罗斯增长24%,巴西增长7%。

  在“金砖四国”中,中国和印度这两大经济体的贸易表现十分突出,一直维持着很高的增长率,对世界贸易发展的重要性日益上升。

  2007年上半年,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分别创下12年和18年来最高纪录,两国的经济总量之和已占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的55.3%。

  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亚洲发展展望更新》报告中预计,2007年和2008年中国和印度经济将保持快速增长,其中中国分别增长11.2%和10.8%,印度均增长8.5%。在经济强劲增长的带动下,预计两国的贸易扩张仍将保持旺盛。


 

免责声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对纺织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